您好,欢迎来到 b2b网站大全_网址大全_最新外贸电子商务免费信息平台-b2b网航
当前位置:b2b网航 » b2b商业资讯 » 新闻头条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福州青年重拾失传高楼米线绝活 米粒造景千变万化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投稿 浏览:206次 时间:2020-08-03

【解说】挑选饱满通透的大米,用米糊头尾拼接,制作出凉亭、牛羊、水果等,一个个以米为线缀连成的作品玲珑洁白,栩栩如生。这是记者8月2日在福州长乐古槐镇高楼村见到的一幕。高楼米线这项流传上百年的民间技艺曾消失了近70年。4年前,村里的年轻人陈国锐意外得知家乡的“绝活”,便潜心钻研,随着一件件作品面世,高楼米线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同期】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 陈国锐

为何叫米线呢,究其原因,是以米为线,做成的艺术品,最早是平面的,在盘子上,粘贴出来的一个艺术作品,经过历时的演变,逐渐变成半立体,立体悬空等一些作品。

【解说】见到陈国锐时,他正在工作室的案台前专心致志地创作着一匹马。只见陈国锐精心挑出最合适的米粒,用镊子夹住一粒米,两端蘸点米糊,小心翼翼地缀连。

【同期】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 陈国锐

从市场上采购回来的大米的话,里面的颗粒断掉的,有裂纹的,比较短的,歪歪扭扭的,不透明的还有这些不完整的我们都不要,我们只选其中最长的,平均长度一定要大于七毫米的,然后颗粒都要完整性,整体通透洁白的。

【解说】高楼米线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民国时期最为盛行,每年正月用于祭祖,一到正月,村里三百多户人家,每户都出一个作品,放祠堂里展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项技艺慢慢地从村中消逝。出生于1987年的陈国锐是村里的年轻一代,并不知祖上有这“绝学”。2016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华侨回乡,跟高楼村村民聊起了高楼米线的故事。老华侨感慨于这项技艺的消逝。从那时起,陈国锐便决定要重新拾起高楼米线的技艺。

【同期】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 陈国锐

我本身是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一个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村里面,家族里面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它传承下去,所以说当时我就专门去拜访了这位老华侨,以及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制作的一些高楼米线的小作品都不断地跟这位老华侨一起来沟通,来向他学习。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陈国锐的作品陆续问世,很快便得到认可,2018年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国锐告诉记者,完成一个作品,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采访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名为雄鸡报晓的作品,每天平均用8个小时制作,需要将近一个月才能完成。

【同期】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 陈国锐

制作高楼米线它最耗时的地方就在于粘接的部分,粘接的部分甚至粘接五六次甚至有时候不理想也得敲掉重新粘接。所以说是要一个人静下心来,精心的一种匠人精神。

【解说】目前,在当地,会做高楼米线的只有陈国锐一人,如何传承下去是个问题。在多方的推动配合下,古槐中心小学成立福州高楼米线传习基地,陈国锐担任这一技艺的传承教学老师。陈国锐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能顺利传承才最重要。

记者 吴晟炜 福建福州报道

责任编辑:【陈海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网友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b2bwh.com/artinfo/36837.html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