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业经历近4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转折期。一方面是国家对果业的政策已经由过去长期实行的鼓励、支持果业发展,转变为以鼓励和支持大宗粮食生产,良田闲地不得种林果;另一方面,果业经过40年高速发展,由于没有宏观调控,很多品类水果已经总量过剩,结构失调,加上品种单一、长期没有更新改进,消费者产生厌倦购买情绪,导致市场持续低迷,销量下降,种植效益不高。
图片来自网络
鉴于上述2个重要原因,果业未来必将进入一个发展的低潮期,而且会持续很久。总的趋势可能是减总量、提质量、调结构。为了竞争国内有限的市场机会,不同产区之间、同一产区的不同种植者之间相互竞争也会将是常态,内卷将日趋严重,而机会就在提高质量和调整果业内部各品类结构上。
所谓减总量,全国目前有1.9亿亩水果总面积,其中苹果现在的种植面积是3500—3800万亩,柑橘4100万亩。年人均水果占有量100多公斤,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水平。而目前中国经济还没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其消费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呈现饱和,所以控量、减量为主基调。
而提质量主要指通过技术措施提升果品的内在质量,比如含糖量和风味口感上。
调结构主要是国内各主产区之间不同地域、不同树种品类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竞争、比拼,及由此带来的此消彼长,谁生产的水果质量好机会就在谁那边。
1、地域之间竞争 以苹果为例,过去山东是中国第一大苹果主产地,并持续多年,但近年来陕西等西部地区苹果崛起,面积已超过山东,品牌声誉和销量也有后来居上趋势。
2、品类之间竞争 水果品类之间的替代作用非常明显 与苹果相比柑橘类目前发展要好的多,主要原因是苹果富士品种40年基本保持不更新,而柑橘类则是新品不断,而且很多都是网红品种,砂糖橘、沃柑、冰糖橙、褚橙、耙耙柑……每类都是热门网红品类,吸引力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量持续扩大,过去北方消费者大多以消费苹果为主,而现在很多人已习惯于吃柑橘类,所以,在全国总销量大致稳定的条件下,一种水果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另一些品类销量减少。
3、品种之间竞 以樱桃为例,目前看樱桃市场虽还有一定空间,但市场更喜欢外观和内在品质更优、口感更好的新优品种,一些老旧品种逐渐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并将逐步退出市场。
未来水果产业的竞争将是种植技术水平的竞争。谁能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水果,卖出高价钱,谁就是最终胜出者。
目前,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很有误导性。
一是说,苹果等现在出现了大量抛树毁园的情况,栽植面积缩减后,幸存下来的果园会受益很大,因为供给量少了,价格上涨,种植者收益就高了。其实,这还真不一定,因为消费者培养成吃一种水果的习惯后会习惯性延续很长时间,当他吃柑橘类习惯后,想吃水果是不自觉的再买柑橘吃,而不是改回吃苹果,他们一旦抛弃了苹果短时期内很难再形成这种习惯,因此,剩下的苹果也不一定就好销多少。
再一说法是,未来,果业优势产区会干掉非优势产区,这更不一定。现实是优势产区里也有生产大量的低劣品质的水果,而非优势产区由于技术过硬,也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果,当然生产成本可能高一些,但这样的地区若是靠近大市场所在地,省去了长途运输和仓储费用,消费水平高可以接受高一些的价格。因此,仍然很有前途。比如在长三角附近种大棚樱桃类水果。
再比如,一些传统非樱桃优势种植区的温室大棚樱桃,生产成本是高一些,但上市提前或延后售价仍然很诱人,仍然是利润丰厚。
毕竟现在已是21世纪了,很多新技术、装备、手段可以改造和弥补并非优势产区的自然条件。因此,在选准新品种的基础上,果业未来的竞争将聚焦到种植技术上。
你的技术能支撑你生产出高品质,口感好的水果吗?这是一个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