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百分之四十涨工资啥滋味?东北的故事告诉你。
过去有段时间,国家集中精力搞工业化,职工干部十几年没涨工资,听说要涨工资,喜兴着呢。
那时候,学徒工升到二级工就到顶了,一月三十八块钱,然后就是停摆十几年,再涨一级,就是四十二块五。五块来钱可不是小数,够两个人大嘴嘛哈吃一个月了,够酒鬼们请一桌大餐的费用。谁知道,文件到了,涨工资的指标是百分之四十,很多人长长眼睛了,看谁都扁的乎的。
谁先进谁后进不用说,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这叫差尺不差丈,谁的眼睛都不是柳罐斗子,水汪汪的一走一过,水过地皮湿,干了连个痕迹(读heleng)都没有,那叫眼睛里不揉沙子,嘴巴里不设夹子,民间风气很正,作风过硬,自然排在前面的挺胸拔背,摸摸哪根肋条都是横着的,偷不去,拿不走。排在后面的也不伤感,她二姨早晚嫁给别人,心里有数,跟着喝顿喜酒也不错,忙忙乎乎也快乐。只有排在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人,上不上下不下的,闹心死了,被谁关门魇住尾巴似的焦灼,难免心里算,同等竞争的人,或者比成绩谁多,或者比缺点谁少。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两个故事。
在一个单位有两位师傅,平时就倒背手上厕所,谁也不服(扶),工作也都是中等偏上,这次涨工资恰逢对手,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只能上来一个。于是,拿着胡萝卜喂狗,它吃了不顺口,你吃了还担心名誉。大拇哥卷煎饼,吃到嘴才知道那是自己的。成绩没啥拿得出手了,只能比谁没毛病。有个师傅坐不住了,找到领导,揭发对方利用星期天脱坯卖钱,说这是贩卖国土,走资本主义。被揭发的人不服气,就揭发对方工作不认真,丢了一把钳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不排除有监守自盗的可能,于是这两位被排出涨工资人员名单。吃韭菜盒子不叫吃韭菜盒子,那叫吃锅烙。
排在他们后面的一位意外上榜,一高兴,请几位同志喝点小酒,也被人说成是拉拉扯扯,搞小动作,于是,眼睛长了,小脸黄了,黄瓜菜凉了。
他们几个严重不服:涨工资也没有这样长的。俗话说宁落(la)一屯,不落(la)一邻,百分之四十涨工资,纯属于姐俩穿一件大布衫子,扯着玩呢,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四五块钱能憋倒多少英雄?
另一件故事稍微复杂,某人甲也在涨工资的范围,但是不太把握。他突然想起来,他救过人,如果这件事领导知道,拽着猫尾巴都能上床,踩着板凳腿子就能上房,涨工资没跑。原来这个人喜欢游泳,在县城附近有个官土坑子,他救过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家长还请他到家吃过饭。
于是他找上门来,请那位家长到自己的单位证实一下。谁知道这位家长也在涨工资范围内,也不确定上下,他要是去证实了,当年救他孩子他没写表扬信,缺乏向先进学习的精神,一定被排除在外。他断然拒绝。两个人吵了起来,扔碟子摔碗,粗脖子红脸,嗷嗷直喊,看谁的高音震碎蚊子的胆,彻底掰脸,看谁的霸气能抠出苍蝇的卵。
这事被传到单位,为涨工资打架,某人甲也被排出在外。
某人甲心里憋气,肚子里自带气囊,就觉得心眼被憋小了,于是干脆不上班,整天在官土坑守着,一定要救一个人为自己证明,不蒸馒头争口气,挣一口气再吃一锅馒头。
谁知道这天还真有人溺水,是个大人,某人甲在救人的时候,被这个人抱住了,沉底了,喝了个半饱,顿时长了三寸腰圆,拼了老命总算把人救起来了。他差点没淹死,鼻子出的气都是凉的,把嘴唇子冻得半天没说出话来。
本来打算叫被救的人去单位说明一下,但是这会儿突然意识到,为了一级工资,差点命都没了,干脆放弃了。东北话叫醒腔,突然醒悟,脑瓜腔子里开了一套缝,小凉风一吹,贼拉拉的清爽,打个喷嚏,忘了那些把肠子肚(三声)子搅成麻花劲的事儿,吱吱喝,歘歘造,呼呼睡,睡到半夜翻个身,舒坦舒坦筋骨,好人有好报,等着就是了。
被救的人很讲究,写了表扬信,某人甲最后涨上了,并且名声大振,老婆孩子都跟着挺腰拔背,衣服前襟短,后身长,嘴角上翘喜洋洋。至于那个被救孩子的家长,也被这件事影响,没涨上,事后自己也说,活该,不讲良心,现世现报了。
我们没权利嘲笑他们,他们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庸俗,但是,在国家工业化的工程中,他们也是贡献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肩头,曾经扛着国家工业化的重任。正是由于他们打下的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你的意见呢?
下次更新请欣赏:福利分房,天底下最难的事,东北老故事让人流带冰碴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