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当选为第99任日本首相后,菅义伟前往官邸,随即与公明党的山口代表举行党首会谈后,设立组阁本部,进行内阁人事变动。新任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公布全体内阁成员名单。从名单上看,菅义伟组建的内阁仍然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安倍的人马,麻生派、二阶派和竹下派各两人,岸田派和石破派只有一人。从这个名单估计,菅义伟未来一年多里仍然会执行安倍的路线。
应该说这是正常现象,不过此番中国网上舆论对日本的态度非常有趣。一方面,在安倍晋三宣布离任后,中国网上舆论对安倍的评价很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似乎也非常关注日本新内阁的组建。这点在之前似乎很少出现。近年来,中国社会反映出对中日关系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改变。这点很有趣。
确实,中日关系一贯是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且也夹杂着很多历史记忆带来的情绪。在2012年时,安倍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后选择了亲美的安全政策,加上在钓鱼岛问题、日本修宪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冲突,双边关系开始处于停滞状态。不过在2018年后,中日关系出现了迅速的修复,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为契机,双方开展了一系列互动,两国关系又再度处于较好水平上。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安倍晋三早先的遏制中国政策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中国的国力仍然在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日本存在着借助中国对冲美国风险的需求。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也有面对美国压力的情况下避免更多外部压力的需求。因此,两国目前能够处于相对稳定的双边关系中。而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其实对日本的犹疑仍然有,但中国民众更为自信的情况下有助于中国社会以更为稳定理性的态度去审视日本,自信并不是坏事。
当然,日本对于中国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毕竟一个发达而且颇具潜在影响力的邻国是无法绕开的。如果中日能够合作,则东亚未来将有巨大的潜力。当然也因为如此,中日关系会颇为敏感,特别是涉及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很清楚中日如果进行合作会带来的颠覆性后果,因此也会进行很多控制。美国是日本的军事盟友,也对日本政局有着深入的控制,而中国没有类似的工具,因此中日之间的合作也会因为美国的关系而出现一些变化,中国能控制的并不多但比以前多。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社会如此关注日本政府更迭的原因之一,我们其实至少潜意识里都认识到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发展则让这种意义变得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中国社会也对中日关系的稳定性没有太多信心,我们能够控制的仍然有限。近期中日的走近是基于美国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那么当美国不在奉行孤立主义转而重新抓紧盟友并且继续遏制中国时,中日关系完全可能重新恶化。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